打铁
2018-04-03 08:32:08 来源:岳西民俗网 作者: 点击:
“一阉猪,二打铁,三摸黄鳝,四捉鳖,再也不发财,除非去打劫”。这是一个过去长期流行在岳西广大地区的俗语,说明打铁自古就是一项热门手艺。
旧时,岳西铁匠铺很多,打铁的师傅也很吃香。铁器打造起源于古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铁器打造的场所叫铁匠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即熔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铁匠师傅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一般由打铁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铁匠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一个铁匠铺一般都是由四人组成,一个拉风箱,两个徒弟打大锤一个师傅掌料。除在固定的铁匠铺外,过去铁匠也会轮流到各个村庄去打打铁,哪个村庄要打铁,就会事先约好,再派人去抬砧子,挑风箱和铁锤,自家准备铁块和废钢(多为用旧和钢钎),用土砖临时砌成炉子,再请铁匠师傅来打铁。因为打铁既是重活又是技术活,铁匠师傅到哪家打铁,哪家得准备上好的伙食,中途歇伙得准备糖水给师傅喝,要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糖水可是难以得到的饮品。
打铁宛如奏起一支交响曲。风箱拉起,曲子奏响。随着热度要求增加,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铁匠铺师傅的淬火和回火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淬火和回火技术,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各种铁器,虽然外型制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也是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岳西“何氏刀具”之所以闻名于世,关键技术也是在于淬火和回火技术上。
打铁是男人的事业。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我国有句俗语:“打铁先要身板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至烘炉生火之时,都是温度骤升,拉一阵风箱,可汗水满头,抡一番铁锤,便会挥汗如注。那十几斤重的大锤抡番起落,需要超人的力量与气度。
在岳西历史上众多的铁匠师傅中,尤以岳西县城的何铁匠名气最大,何家祖传五代铁匠,世居岳西县城城东居委会,清光绪32年(1906年),何泽佩(1891-1965)随叔父何力图在衙前铁匠铺学艺,磨砺十年,1915年开始独立开业,何海连(1923-1982)入父亲何泽佩铁匠铺,开始拉风箱,1931年始轮锤学艺,海连聪明好学,精益求精,30岁时已技艺超群。1953年2月,海连与其他铁匠组成衙前农具合作社,海连每月完成的产品数量、质量均居全社之首,1958年工厂大搞技术革新,海连试制成两用锅,被送往安庆展览,受到中共安庆市委和安庆专区的奖励。
何氏父子技术精湛,产品工艺考究,所打刀斧、农具,具有轻便、灵巧、钢火适中,刀口锋利,经久耐用等特点,其中,打有“何太”铭记的茯苓刀闻名遐迩,远销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年销量达1300余把,每年茯苓收获前夕,顾客盈门,刀具供不应求。其打造的菜刀、弯刀刀口锋利,久用不转口,潜岳两县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