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16:10:07 来源:岳西热线-岳西周刊 作者:柳瑞林 点击:
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披。
庄稼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天晴要出去干活,下雨天要放牛、插秧、插红薯。做这些事的时候,就得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蓑衣披在肩上,下雨的时候遮雨,雨停了可以垫在屁股下坐着休息。蓑衣是乡下农民雨天出行、干活不可缺少的雨具。
蓑衣是用毛棕制成的。岳西、潜山、太湖乡下的许多山边、地头生长着棕树。棕树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干圆柱形,耸直不分枝,周围包以棕皮,树冠像一把撑开着的大伞,伸向四周的叶子似一把把蒲扇叶子,一年四季常绿,煞是好看,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现在开发的许多旅游景点,人工移栽了很多棕树,既可用来观赏,又可用来遮阴。
乡下农民家庭,屋前屋后或菜园地边都栽插着几棵毛棕。用来打蓑衣、棕垫,冬天,把毛棕塞到胶鞋里,可以暖脚。下雪天,用毛棕裹脚,再套上草鞋,走雪路既暖和又防滑。比现在的深筒靴子要好多了。
当棕树长到一米高的时候,就可开始剥毛棕。用锋利的尖刀,从棕树的底部一层一层地往上剥,一棵棕树每年只能剥一次,每次剥十几匹毛棕。打一件蓑衣大约须要5至7斤晒干的毛棕。
到了秋季,趁晴好天气,主人用半天的时间把毛棕割回家,晒上两三天。等到十冬腊月,农事稍闲,把棕匠师傅请来打蓑衣。棕匠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根3寸长的穿线针,别的什么都没有。
记忆中,有一位潜山来的李师傅,六十来岁的样子,个子不高,驼背,话语不多,带个哑巴儿子,每到秋收以后,走村串户打蓑衣、打棕垫。李师傅也许是带着哑巴儿子糊嘴度日,收的工钱不高,打一件蓑衣才收二十块钱,一床棕垫五十元。但李师傅的手艺特别精,打的蓑衣不仅式样好,穿着合身,而且质量上乘,针线缝得密,棕线头拉得紧。随随便便不会散,一件蓑衣穿上两三年不成问题,所以大家都喜欢找他打蓑衣。
只见李师傅先用手抖掉毛棕上的棕灰,然后用铁抓子把一匹匹毛棕抓松,按照一定的尺寸,再把毛棕一匹匹地铺在地上,大约一寸厚,再用带孔的铁针穿上事先搓好的很细的棕绳,一针一线地密密缝,这种活虽然不重,但很细密,要有一定的耐心。一般情况下,一件蓑衣半天时间就能打好。那时候,每家都有很多件蓑衣,大人穿着蓑衣,雨天出门做事,家庭困难的人家,没钱添置被条,寒冷的冬天,用蓑衣压在破旧单薄的被子上,也能抵御寒冷。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下人不论是雨天出行,还是干活,都用雨伞,或穿雨衣,再也看不到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人了。打蓑衣的工匠也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蓑衣成了一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