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1 10:47:22 来源:山城竹音 作者:汪一平 点击:
在岳西东北边陲,有个叫姚河的地方,与舒城、霍山两县接壤,105国道穿境而过。姚河,谐音“摇窝”。摇窝,在我们岳西山区还有另一种意思“摇篮”。
姚河是“岳西翠兰”茶的发源地,也是“岳西翠兰”茶的摇篮。茶,是交流的一座桥梁。在中国,文人之间有“琴棋书画诗酒茶”,民间过日子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它能使文人多几分民间情怀,也可使群众多几分文人情调。
岳西自古产茶。很久很久以前,大都是做“杆子能撑船,叶子能包盐”的黄大茶。一般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摘,摘得长,做也比较容易。那时是大集体年代,一起摘,一起炒。房下有一奶奶,她不擅长炒茶,专门负责烘制,每天很晚才能回家。干茶送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踩篓子。踩篓子是篾匠师傅的事,一般都在六、七月进行。黄大茶大都销往山东、山西。家里喝的也是黄大茶,把干黄大茶用碓舂成粉状,用水瓶和茶壶泡。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一位伟人来到岳西的邻县舒城视察时曾说过“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从那以后,各地在山坡上开了不少的茶园。舒城的旁边就是姚河,自此,姚河借着春光,大面积开发茶园。融入新思想,不仅仅在黄大茶、炒青上做文章,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毛峰、小兰花先后诞生了。
1983年春,岳西农牧渔业局组织一班人以毛峰和小兰花茶制作工艺为基础,试制岳西翠兰茶叶样品。主创人程东明与同事们一道取小兰花茶之形、“三棵半神茶”之香、县境内自然生态茶叶之质、传统制茶工艺之精、众茶农技艺之华,经过几年的潜心研制,创制出独具特色的“岳西翠兰”茶。
“岳西翠兰”问世,城乡沸腾。姚河牌“岳西翠兰”成为岳西茶叶的标志,并且四海推广,捧到了俄罗斯总理的手心上。
渐渐地,岳西翠兰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成为国宾礼茶,让五洲四海的人爱不释手。绿叶变“金叶”,茶农变茶商,于是农民的致富的路子一下子活了起来。每年清明时节,蛰伏蓄势了一冬的春茶,迫不及待地吐露着新绿。岳西的男女老少,白天热闹在茶园,男男女女忙采茶;傍晚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喜卖鲜茶草;夜晚,灯火通明,机器轰隆,加工翠兰茶。人们戏称4、5月是 “发财月”。而“岳西翠兰”发源地——姚河,更是喜接全国游客,来此采茶、品茶、购茶。看如今的姚河,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一个乡村别墅群,家家户户现代住房错落别致,干净清爽,屋前屋后清新翠绿的茶园成为姚河人的“宝贝”,成为姚河人的“黄金叶”。
突然想起曾为“岳西翠兰”写过的一首诗,“雀舌毛峰众口夸,而今崛起翠兰茶。行商坐贾如云集,引入清香万万家。”如今,这心爱的人物——“岳西翠兰”已走出了大别山,走进了千万人家,成为国家“两会”专用茶,这标志着岳西翠兰已经走在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