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乡村的牛集
2016-09-27 09:36:25 来源:岳西热线 作者:柳瑞林 点击:
在一片茂密的竹林里,一头头忠厚温顺的牛,被牛贩子拴在竹桩上,竹荫下,坐着一群或买或卖或调换的庄户,他们一个个头戴草帽,腰间系者白老布做的手巾,手里 捧着烟筒,咝咝地吸着黄烟。私下里,有的在谈着自己的心愿;有的在听着牛老板品牛。双方需要调换的庄户把各自的牛并排牵在一起,几个牛老板左看看,右瞧瞧,一个老板牵着牛鼻子,把牛头往上拽,另一个老板把牛口打开,右手拽住牛舌头,左手伸到牛嘴里,摸牙齿(牛的老嫩可以从牙齿上反应),然后,一方老板做出价格,另一方老板根据情况适时还价,一阵讨价还价之后,买卖就做成了。这是二十多年前,我见到的乡下开牛集的场景。
那时,刚刚实行责任田到户,视田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在分得了田地之后,宁愿半年不吃肉不喝酒也要买一头牛来兴种自家的田地。那时农业发展得很快,几乎家家都有牛,每天清晨和傍晚,河滩上、小路边、山湾里随处都可见到放牛的。人多田多的大户,会买一头瞟肥体壮的大黄牯,人少田少的人家就买一头小牛或三五家合买一头牛,家住河边的买水牛,家住山边的就买黄牛。
牛买回家,试用一段时间以后,有的觉得不好使,有的买时看走了眼,回到家才发现亏了一大截,有的调回来发现是打货(打人的牛)……于是便到第二场,第三场牛集重新交易,开集的间隔期长短不一,牛老板根据当地庄户要求调换的数量,或每月开三场(初一、十一、二十一)或每月开一场(每月的十五)。每次牛集散场后,调到了自己中意的,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没调到合适或买亏了的则悻悻而去。
离我家不远就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牛集经常在那里召开,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暑假里,常到竹林里看书,因为那里清凉、消暑还能亲眼目睹开牛集的情景。竹林里,牛哞声、欢笑声、各种争吵声,不绝于耳,真的好不热闹!
随着农村实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田里种稻的面积逐年减少,大部分田地或栽桑或种茶,或种中药材,加上受打工潮的影响,现在种田的人家越来越少,看牛的庄户也随之锐减,过去,一个生产队平均有十几头牛,如今一个生产组还不到一头牛,热闹的牛集已多年不开了,偶尔有庄户需要调换耕牛,也是庄户牵着牛找牛老板上门交易。乡村牛集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