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从普通士兵到副师级优秀干部
2015-11-30 09:03:58 来源:岳西热线-岳西周刊社 作者:高翔 储建军 张炫 点击:
勇赴国难 不辱使命显本色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身为一名军人,朱建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着。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朱建华虽然出院才几天,但是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前往灾区救灾。根据统一安排,长海医院组建医疗队赶往灾区参加抗震救灾,朱建华担任第三医疗队支部书记。5月14日,全体医疗队员紧急集结,乘军用直升机直奔灾区,当晚19时就抵达成都黄田坝机场。下了飞机,他们顾不上休息,忙着卸物资、装卡车,于夜间23时继续出发。
因为道路损坏严重,在灾区行车十分艰难,大家冷了就挨紧些相互取暖,渴了就谦让着喝点矿泉水,饿了就找点干粮充饥。就这样,经过近30小时的颠簸于16日凌晨到达安县中学,他们不敢有丝毫的倦怠,立即安营扎寨、整理物资、积极备战。“因为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多救治一位伤员。”朱建华满怀深情地回忆道。
天一放亮,随着救护车不断呼啸而至,一场场“生死营救”紧张展开。分检、清创、手术、留观、输液、后送……十多天时间,朱建华与医疗队员们接诊各类伤病员2100多例,实施手术325例,留观治疗病人200多名。“以前,我从未直观地看过手术的全过程,但在这里,我一次又一次亲身体验了野战条件下紧急救治伤员的一幕又一幕。”朱建华说道。灾民万世泉患急腹症已奄奄一息,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在无更多检查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仅用5分钟就果断作出“上消化道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遂行修补术使病人转危为安。当地百姓个个竖起大拇指:“真神了!”一位破水多天的孕妇送到驻地时,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必须立即手术终止妊娠。接生或剖宫产,在平时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医疗条件差的地震灾区临时救护所,确保母婴安全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医疗队员快速将孕妇进入手术室。10多分钟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长海一号”小海欣顺利出生。这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成功救治,无不凝聚着医疗队员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付出。
5月19日下午,得到安县雎水镇一塌陷煤矿中尚有一名工人幸存的消息,急需医疗救援,朱建华带领临时组建的救援小组火速前往营救。一路上,山体裂缝随处可见,并且随时有再度塌方的危险,不少坠落的石块被大树卡住,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从天而降。而救援小组行走的地方都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不时还得用手拨开凌乱的树枝,搬开挡路的石块,大家浑身湿透了也不觉得累。由于及时赶到救援,终使这位工人转危为安。6月2日,他们又从安县转战茂县,历经三天两夜,连续穿越三座4000米以上的高原雪山。一路上,余震塌方、高原反应、车胎漏气、滚石砸落等各种险情不断,但朱建华和他的队友们义无反顾,千里挺进,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尽可能的救治伤员,挽救生命。
在参加救援的72天里,朱建华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白天与队员们一起救援,当队员们晚上休息时,他还要将每天的见闻拟写成新闻稿件,向外界宣传抗震救灾情况。朱建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每天休息时间常常仅有4小时。任务完成后,他作为抗震救灾的优秀典型在表彰大会上发言,并在当年十二月份荣记三等功。
“抗震救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团结协作。在这里,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更不需要命令,大家遵从的都是自觉和奉献。无论是驻地接诊还是深入乡村,只要一声令下,队员们个个争先恐后。”朱建华感动地说。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朱建华及其队友们顶烈日、冒风雨、下部队、进乡村,先后赴40多个乡镇排查伤情、送医送药,为1.5万余人提供了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对2000余名官兵进行了健康体检,共接诊伤病员6000余名,实施手术500余次,创造了无一例死亡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