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岳西热线·岳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 服务热线:
    0556-2222226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社会 > 正文

播下一颗种子,等她萌发

2016-09-23 08:43: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雷琨     点击:



追求梦想,拥抱海洋

张建松

  看着大家青春洋溢的脸庞,感觉空气里都洋溢着青春的味道。不禁令我想起30多年前的自己。30多年前,我在安徽省岳西县的岳西中学读书,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从小,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是县城周围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的山峰。它们像一个个扯不直的问号,把我们的小县城紧紧包围。山外面是什么样的世界?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如今,在新华社记者这个工作岗位上,我从地球的南极看到北极,从太平洋、印度洋看到南大洋、北冰洋。追求梦想、拥抱海洋,是我人生的选择。

十年报道 圆梦南极

    1997年,我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第一次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访的时候,就对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充满了无限好奇、无限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到南极去采访。
    当时,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容易。作为地方分社记者,一般没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科考活动的报道。但我没有放弃梦想,几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一直密切联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关注我国极地科考新闻。十年以后,我把厚厚的一本报道集,直接寄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申请去南极采访。我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极地办领导,给了我一次宝贵的机会。
    2007年,我终于实现了去南极的梦想,参加了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到南极采访的女记者。由于南极报道很成功,2010年我顺利地申请了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又成为新华社历史第一个抵达北极采访的女记者。
    我曾经两次到南极采访。两次对南极的印象截然不同。
    2007年,我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的时候,南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特别美。一位作家曾经说:“我不曾想象过天堂的模样,南极的大自然以它丰富的想象力,为我做了一次虚拟实境。而我几乎就要相信,如果真的有天堂,它应该和这样的场景最接近。”这句话我特别有共鸣。我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这本书后来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优秀图书,荣获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
    2013年,我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遇到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遇险,“雪龙”号前往救援;救援成功后,自身被困五天五夜,最后一刻神奇突围。此后,又重返南大洋参加搜寻马航MH370航班。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国际关注的救援与搜寻行动,我感觉比好莱坞电影大片还要精彩,更深深感受到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险,以及中国极地考察的“南极精神”。
    2010年,我跟随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到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那次,“雪龙”号最北抵达北纬88度22分,这是中国船舶迄今所抵达的最北纬度。我们从那个纬度乘坐直升机飞到了北极点。
    北极点,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心灵震撼。并不是因为那里“永远找不着北”,而是因为地球最北端的海冰大面积地“未融先开”,令人触目惊心。记得当年我将空中航拍的北极点照片作为新闻发回国内的时候,一位老科学家甚至打电话到国家海洋局质疑:“新华社的照片是不是发错了?我到过北极点,那里应该是厚厚的冰层覆盖着的千里冰原景象啊,哪里像照片里拍摄的海冰四分五裂、冰上斑斑驳驳的样子?”
    千真万确,那的确是我2010年看到的北极点。当时坐在直升机上俯瞰,亲眼所见无数支离破碎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心中无比震撼、无比担忧。

拍摄钓鱼岛的梦想终于实现

    长期的极地报道增强了我的海洋意识。在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之前,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已经很突出,我也关注了多年,写了很多内部报道。每次在写到钓鱼岛的时候,对于喜欢摄影的我,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亲眼去看一看钓鱼岛、用自己的相机拍一张钓鱼岛的照片就好了。
    2012年,日本无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肆意践踏中日之间达成的“搁置争议”政治约定,急切地想抓住我国“十八大”召开前夕的“窗口期”,一步一步推出其蓄谋已久的“钓鱼岛国有化”策略。
    年初,在我国人民还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氛围中,日本政府就对外宣称:已经对钓鱼岛周边部分岛屿完成了暂命名,计划在年内最终决定正式的名称,并且今后将标注在日本的地图上。我和上海分社的同事采访专家。根据专家建议,先后采写了多篇参考报道。
    2012年3月15日,我和上海分社同事王蔚一起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钓鱼岛岛礁命名专项巡航执法行动。那是我第一次去钓鱼岛,非常兴奋、也非常紧张。海监船编队出发后,就在东海遭遇九级大风,船身倾斜摇晃达到30多度,大海上波涛汹涌,很多久经风浪的海监队员都出现了严重的晕船呕吐。
    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心情紧张加上晕船,我怎么也睡不着,带着相机和录像设备来到驾驶台。两个多小时以后,雷达上发现了日方船只。在拂晓前漆黑的海面上,中日船只展开了多轮喊话“交锋”,双方都显得很紧张,日本海保厅队员有好几次随着我方的叫法,称起“钓鱼岛”来;而中国海监50船负责喊话的一名女性队员,在圆满完成任务后累得一度昏厥过去。
    那次巡航中,我们都非常想看一眼钓鱼岛。但天亮了好几个小时,灰蒙蒙的海面上仍然光线暗淡,能见度很低。就在我们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9时许,天空突然放晴,明亮的光线撒满大海。不知谁大喊一声:“快看,右舷,钓鱼岛!”
    我兴奋地拿起相机奔出舱门,只见秀丽的钓鱼岛主岛轮廓,浅浅地出现在中国海监编队右前方海面上,大家欢呼雀跃,纷纷拍照留念。我的眼里也含着泪花,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通过300毫米的长焦镜头,第一次拍摄到钓鱼岛的主岛轮廓,抓拍到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轮廓前航行的画面。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13亿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我国政府的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9月11日,我国政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9月14日,中国海监船编队奔赴钓鱼岛海域进行维权巡航。经过努力争取、历经艰难,我再次登上了中国海监50船,第二次奔赴钓鱼岛海域。
    2012年9月14日那天,钓鱼岛海域的天气出奇的好。一早,朝霞满天,深蓝色的海面异常平静,中国海监船编队呈一字纵队航行,在海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航线。日出时分,海监船编队接近钓鱼岛海域,遭遇到日方船只。中国海监50船机智地绕过日船,自西北方向前进,穿越我国公布的钓鱼岛领海基线,进入了我国的内水,最近抵达钓鱼岛主岛8海里处。
    当时,中国海监50船正遭到日本船只近距离的跟踪,日本船不停地用大喇叭喊话,气氛十分紧张。我调整好相机的光圈、快门速度、ISO等参数,做了一口深呼吸,冷静地走下扶梯,来到驾驶台下方的一层甲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拍摄角度,将钓鱼岛全景囊括在自己的镜头中。然后,耐心等候海鸟飞过我的镜头,迅速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后来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封面。几只错落有致、展翅翱翔的海鸟为钓鱼岛平添了生命的灵气,更将我们渴望时刻守护钓鱼岛的拳拳之心勾勒出来。
    在中国海监50船上,我还远远地看到中国海监15船、27船已经抵近钓鱼岛,日本船只尾随其后。于是赶紧换上长焦镜头,将中国海监15船最近距离钓鱼岛1.55海里的巡航情景拍摄下来。郁郁葱葱的钓鱼岛最高峰背景下,一艘白色的中国海监船傲然巡航。当国家海洋局在网站上发布钓鱼岛巡航消息后,新华社迅速播发了这张照片。一图胜千言,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组照片后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跟着“彩虹鱼”一起追梦

    今年北京的高考试卷中,有篇阅读理解题,综合采用了我的一些关于上海“彩虹鱼”报道,这些稿件都曾经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刊登过。
    这个考题共12分:第一题,根据材料,判断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什么(3分);第二题,根据材料,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什么(2分);第三题,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5分)
    其实,这三个考题,也正是我当时写稿时最想了解的。记得当时我就同一篇稿件采访了两遍。第一次,在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与研究中心年终感恩会上,听到崔维成教授谈到彩虹鱼项目的总体概况,准备写稿。但在写稿过程中,发现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搞不明白,比如“彩虹鱼”与“蛟龙”号在技术上具体有什么不同之处?难度在哪里?等等。因此,又约了崔教授采访第二次。
    第二次采访是在周末。崔教授非常认真,专门做了一个PPT讲述“彩虹鱼”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难度。为了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我在稿件中应用了一些比喻,将“蛟龙”号比喻成“胖鲨鱼外形”,将“彩虹鱼”比喻成“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这些比喻,都是与崔教授一起反复推敲的。
   今年7月,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首航,第一航段在南海进行深海设备测试和科学考察,第二航段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海沟进行海洋环境调查。我和上海分社同事岑志连一路随船,从南海到南太平洋,进行了50天的跟踪报道,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总结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感到:梦想,能为人生的精彩插上翅膀。各位同学,你们正值青春年少、正值做梦的年龄。平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的人生梦想是什么?你们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正是树立理想、树立初心的最好时候。只要心中有梦想,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随波逐流,就会发现学习是人生一辈子的事,考取大学不是学习的目的,找一份好工作也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人生梦想,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这是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在北京实验华夏女中“开学一课”上的演讲稿节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编辑: 胡源 )

相关热词搜索: 种子

上一篇:民心路灯点亮美丽山城
下一篇:石关美丽乡村建设巧打旅游牌

本站介绍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服务热线:0556-2222226
Copyright @ 2014-2018 ahyx.cc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岳西热线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刘光耀 网站备案: 皖ICP备07009582号-15
岳西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电话:0556-2188512 邮箱:yxwxb6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