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 守护经典
2015-10-08 09:25:07 来源:岳西热线 作者:林智勇 储冬云 彭 婷 点击:
探路:古韵悠悠续新声
在众多的非遗中,高腔无疑是我县最具标志性的戏曲文化。作为古老的剧种,高腔历经300多年风雨变迁,一度濒临灭绝的危险。2006年,岳西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我县正式成立岳西高腔艺术中心;2010年,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新建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全面负责岳西高腔的传承保护工作。
近年来,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坚持静态保护、活态传承相结合,不断丰富学术资料研究,大力推动民间剧社登台演出,让曾经活跃在民众中的文化经典重新走入群众的生活,让岳西高腔这棵“古树”再发新芽。
静态传承硕果丰。我县编纂出版岳西高腔文化丛书,目前已出版首卷80万字的《岳西高腔剧目集成》,《岳西高腔音乐集成》正在编辑整理,《岳西高腔手抄剧本》已完成资料采集,正在筹备出版。累计在各级志书、辞典发表高腔研究性文字80余万字,学术论文10余篇,累积整理高腔剧目和传承史资料300余万字,新增抢救性记录文本资料50万字,新录高腔老艺人唱腔200分钟。
“静态保护是基础,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才是高腔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主任崔安西说。为了让高腔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民间剧社发展,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大力推进“高腔”进校园。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民间高腔剧社13个,登记成员300余人,累计开展各种演出1000多场次。在中关、田头、五河等乡镇的中小学,开设高腔课程,组建高腔班,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各民间剧社注重培养小演员,排演高腔剧目参加文艺演出,激发孩子们传习高腔的积极性。
2013年,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创新思路,将非遗保护与民生工程送戏下乡等有机结合,组织8个民间班社100余名农民演员,参加五河、中关、田头、巍岭等乡镇演出102场,让高腔戏走上乡村大舞台。“我们借助民生工程送戏下乡的舞台,让更多的农民演员参加演出,壮大民间剧社的力量,同时将非遗文化带到农村,让曾经活跃在群众中的文化重新回到群众身边。”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艺术顾问汪同元介绍道。
作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曲艺文化,鼓书近几年也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很多大型晚会、送戏下乡演出经常能看到鼓书艺人的身影。他们一人一鼓,唱是非善恶,说世间生活,地道浓郁的乡音,热情生动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舞台上常见的鼓书艺人,殷小雅为传承鼓书不遗余力。退休后,他在家里腾出空间,设立了岳西鼓书传习所,收了3个女弟子,教习她们鼓书说唱技巧。殷小雅还与时俱进,结合时下的政策、时事,编排新段子,将传统技艺融入时代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现在,他经常接受企业和单位邀请,参加商业演出。“非遗传承保护,最好的状态是能够实现自我传承,走向大众和市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汪淳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