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落坪:红色摇篮 避暑胜地
2015-08-24 10:07:14 来源:岳西热线 作者:林智勇 点击:
红色摇篮 军民鱼水情
盛夏时节,大山深处的鹞落坪绿意盎然。
鹞落坪,皖鄂交界处的一块红色圣地。1935年2月,高敬亭临危受命,在岳西重建红二十八军,并以鹞落坪为大本营,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让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红色鹞落坪,由此被写进了中国革命史。
没有岳西人民,就没有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指挥部、皖鄂边特委机关均设在鹞落坪,这里先后建起了红军医院、红军小学、红军商店、修械所、被服厂等机构,山林中用于伤病员休养的红军洞更是数不胜数。红军将士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常常是“天当房,地当床,稻草当棉被,野菜当食粮”。鹞落坪的乡亲们积极支援红军,送情报、抬担架、缝军衣、做军鞋、安置照顾伤病员,涌现了许多父子参军、兄弟参军、全家参战的动人场景。当时鹞落坪居民不足300人,参加红军的就超过200人,剩下的老人和小孩,就负责站岗放哨和照顾伤病员。红二十八军指挥部周边17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住着红军伤病员。
为阻断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国民党在鹞落坪及周边地区强制推行“移民并村”,强迫当地乡亲搬离家园,妄图以此断绝红军的补给来源,使红军饿死、冻死、困死在山林中。乡亲们临行前,将粮食、衣服、鞋袜等物资藏进山洞和地窖,留给红军使用。国民党军队一把火烧光了鹞落坪的房子,乡亲们含着热泪离开家园,但他们支援红军的热情不减。老红军聂在忠冒着“格杀勿论”的危险,钻山洞、住草棚,坚守鹞落坪,继续为红军工作。许多在移民点的乡亲参加便衣队,积极为红军收集情报、筹集药品。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的支援,为红军长期坚持大别山斗争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连续多次清剿无功后,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感叹鹞落坪是一块“山红、人红、连土地也红三尺”的红土地。
巍巍青山下,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前来瞻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为铭记先烈丰功伟绩,县委、县政府安排复建了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复原了军政指挥部聂家老屋,修复了屋后战壕等当年战争遗址。如今,这里被命名为“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来此接受教育的干部达3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