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从大山走出的“学者外交家”
2015-11-02 08:38:02 来源:岳西热线-岳西周刊社 作者:高翔 储建军 张炫 点击:
199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左一)访问上海期间,吴心伯(右二)接受会见。
天道酬勤学有成
翻开吴心伯的简历:1966年出生于温泉镇资福村,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1992年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法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研究中心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贫困大山走出,一步步成长为中美关系、中国外交与政策安全教学与研究的权威学者,吴心伯与记者一起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秘诀。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吴心伯的童年是在文革十年中度过的。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小时家境贫寒,让吴心伯更早懂事。他学习非常刻苦,从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放学时常常边走路边看书。读高中时,每个周末从学校回家一次,因为大路上熟人多,频繁打招呼影响思考,所以他从不走大路,专走那些弯弯曲曲、行人稀少的小山路。回家路上的一个半小时他能够将一周内学习的内容在脑海中温习一遍,然后在返校的路上再过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夏,吴心伯以高分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录取。
那个年代,山里孩子的英语总是不太好,到了复旦大学后,吴心伯立志要学好英语。他坚持每天早晨读半小时的英语单词,在同学们周日逛街的时候,他则到教室找个角落看上一天的英语书。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的英语在全班考了第一,进入了提高班学习,由美国教师上课。这使得吴心伯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得到了提升,也为以后出国进行中美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好的规划及自我控制能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刚进入复旦时,辅导员说过的一句话令吴心伯印象深刻,“进复旦大家都是尖子,起跑线是一样的,但大学四年目标不一样,努力不一样,毕业时就大不一样,学得好的可以做学得差的老师。”这句话令吴心伯在大学四年里不敢懈怠,上课之外,就是读书、思考、写作,并在本科毕业时顺利考取本校研究生。
“要明确一段时间的目标,目标定下来后,要有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并严格实施,严格执行,学会向诱惑说不。”吴心伯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我们分享成功经验:“同时,还要有好的心态和体魄,这样才能保持高强度的工作。”
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吴心伯长期进行游泳健身,并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已计划好去游泳,但又接到一个作讲座的邀请,对方愿意支付1万元的报告费。吴心伯拒绝了邀请。“自己多年养成的生活方式必须要坚持,这需要自我控制力。”吴心伯深有体会地说。一直以来,他将绝大多数时间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对外交流,请客吃饭、商业报告,他一般都会拒绝。
天道酬勤。成长路上的耕耘和坚持,令吴心伯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1999年,通过全校打擂台,吴心伯凭借综合实力被破格聘为正教授,时年33岁,是复旦大学人文科学方面最年轻的教授;2000年,被称为“美国第一思想库”的布鲁金斯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在美国作了十几场学术报告;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同样也是复旦大学文科最年轻的博导之一;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任美国和平研究所杰宁斯·兰朵夫高级研究员,成为当时中国大陆第二个获得该研究员资格的学者;2006年出版专著《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5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他还先后担任中国《美国研究》、美国《华盛顿季刊》、英国《欧洲国际安全杂志》等权威期刊的编委,世界经济论坛“地缘政治风险”理事会副主席、主席。
从北京到华盛顿,从伦敦到东京,从新加坡到堪培拉,从达沃斯到首尔,作为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吴心伯经常应邀出席国际高端论坛,与各国听众分享他对国际事务的思考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