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安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19-07-08 09:02:00 来源:岳西热线 作者: 点击:
清晨,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如黛的青山,蔚蓝的天空,追逐嬉戏的林间小鸟,如彩练般的山间水泥路,好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丹青画。早起的脱贫户汪秀发现自家养殖基地的果树已冒新芽,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
这是岳西县脱贫摘帽后展现出的一派生机盎然、和谐繁荣的新气象!
信仰,永不止步
大别山腹地,绵延群山中,时代发展让岳西人民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脚步更加坚定。
1930年2月,请水寨暴动在岳西县发生,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大主力红军之一。
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岳西县第三次组建,以岳西县为大本营在鄂豫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岳西县创建革命根据地,威胁国民党“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革命战争时期,16万岳西人中,有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烈士就是其中优秀代表。
由于历史、区位、自然等因素,一段时间以来,岳西县一度成为安徽省以及大别山区2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2012年,岳西县被列为大别山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6367户110473人,贫困村65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
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为了让后人过上好日子,“跟党走”、为革命理想而奋斗成为岳西老区人民的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40万英雄后代传承先辈坚定信念、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再战大别山!
岳西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政治担当,咬定总攻目标,牢牢把握精准,注重“志智双扶”,着力实施“十大工程”“十大产业”。持续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人民检验,以“指尖绣花”的功夫、“燕子筑巢”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以实际行动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2018年8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宣布岳西退出贫困县序列。昔日贫困山村,今朝蝶变重生,幸福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竞相绽放。
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扶贫产业茭白种植基地和“茭白楼”
“四带一自”鼓起群众钱袋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现在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
为了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脱贫之路,岳西县在高寒山区探索推广种植茭白,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群众亲切地称为“茭白楼”。
201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主簿镇南田村贫困户卢庆杰种下了7亩高山茭白,“这里海拔高,过去种稻子是‘种一坡、收一锅’,连自家吃都不够。现在靠着种高山茭白,一亩地收入就能达到7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卢庆杰说。
为把茭白产业做大做强,岳西县委、县政府将茭白列入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每年安排财政扶持资金,在产业基地、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茭白产业不断壮大,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红瓦白墙的“茭白楼”取代了土坯房,成为大别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岳西县茭白种植面积达6万亩,已有4.3万人通过发展茭白产业实现脱贫,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岳西县茭白产业成为全国产业扶贫案例。
此外,岳西县坚持特色产业扶贫,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推广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模式,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岳西县天堂镇石桥村王仁全夫妇高高兴兴地搬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花园房”
搬出幸福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有序推进易地搬迁扶贫,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如今,岳西县天堂镇石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现代风格的三层楼房,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走进贫困群众王仁全家,两位70多岁的老人正坐在客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
王仁全今年76岁,患有心脏病,妻子患有风湿病。以前一家人住在山上的危房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2017年8月,一家3口从山上搬下来,住进了75平方米的“花园房”。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
天堂镇在集中安置点同步建设了扶贫工厂,形成“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工厂”模式。搬进新房子后,帮扶干部帮王仁全夫妻俩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王仁全说:“我和妻子都在一楼的扶贫工厂上班,下个楼梯就到了,非常方便。做折箱包、剪线头的 活,轻松又稳定,平均每月能领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既让贫困群众拿到钱,又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天堂镇在离“花园房”不远的小山坡上,为每户搬迁户提供了一块小菜园。王仁全和妻子在小菜园里种点蔬菜,日常生活所需蔬菜就不用花钱买了。“搬到山下来,住着舒服,用上了自来水和煤气灶,第一罐煤气都是政府充好的,还能在楼下上班挣钱。”王仁全的妻子储春兰满脸笑容地说。
岳西县坚决不让一户贫困户在危房里脱贫奔小康,实行县、乡、村“三级梯度”搬迁安置,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种植养殖、就近务工、城镇就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多种模式。同时,“一户一策”量身制定脱贫致富方案,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增长点、乡村旅游风景点、集体经济发展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四点合一”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共搬迁2147户6838人。
扶贫夜校,脱贫路上的一盏明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推行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岳西县在各贫困村开办扶贫夜校,向贫困户讲政策、传技术、鼓干劲、解疑惑, 提升贫困户综合素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使扶贫夜校成为融洽干群关系的连心桥、锻炼基层干部的重要平台、脱贫攻坚的“加油站”。截至目前,全县已组织举办“扶贫夜校”4000 多场次,参学贫困群众超过8万人次。
“几年前受了一些打击,使得我们夫妻俩很消沉,通过参加扶贫夜校,与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面对面交流、谈心,我们夫妻俩现在很有信心。”岳西县黄尾镇严家村马家组贫困户汪翠霞说。
汪翠霞家原本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夫妻俩勤劳能干,儿子也很帅气懂事,老父亲也能帮忙照应家。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汪翠霞老公郑光寿骑摩托车带她办事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郑光寿右手掌骨骨折。汪翠霞左肱骨骨折,左小腿胫腓骨骨折,左髌骨骨折,经鉴定为 3级残疾。然而祸不单行,2013年7月,他们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因意外去世。接连的打击,令汪翠霞夫妻俩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想努力,不想奋斗,过一天算一天。
“刚参加扶贫夜校时,就想着没事去看看热闹,没想到他们讲得很好,特别是镇村干部的谈心、鼓励很真诚。”汪翠霞介绍,上扶贫夜校后,感触很深,想着不能老是给政府拖后腿了,要积极面对生活。
振作起来的郑光寿被镇村推荐到岳西城乡环卫工作上班,因表现出色,他被确定为玉禾田公司黄尾镇片区的负责人,现在每月工资近4000元。
曾经,汪秀一家在黄尾镇平等村是出了名的穷。不甘贫穷的她始终没有丧失信心,一有发展机会或路子她便要了解清楚。自从村里开办了扶贫夜校,汪秀每次都会早早赶到扶贫夜校,如饥似渴地学习生产技术,尽情吸收“营养”。
“扶贫夜校里的养鸡培训对我帮助非常大,专家讲解后,我对生态土鸡市场增添了信心,对养殖技术也有了把握。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养殖基地。”汪秀说。
2018 年,汪秀卖出1000多只土鸡,山上4 亩茶园一年也赚了5000多元,自己种的蔬菜也经常拿出去销售。加上丈夫的打工收入,现在全家一年的收入超过10 万元。
“政府的帮扶是外力,自己的幸福生活还要靠自己奋斗。”在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汪秀的心思也越来越大,“今年丈夫继续外出打工,我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建一个休闲度假生态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