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残助残共话幸福,脱贫路上不掉队
2018-06-21 08:19:26 来源:安庆日报 作者:陆飞 点击:
岳西热线讯 (安庆日报记者 陆飞)7.53万人享受到基本康复服务;为6085名残疾学生、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补贴716.75万元;按比例就业人数达到5635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总额突破3600万元;开发“阳光助残”就业基地、助残“阳光大棚”等扶贫项目,帮助3万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由40663户、118316人,减至15075户、36839人……
一个个事实、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我市惠残助残事业的蓬勃发展,这背后,也彰显着我市社会各界关爱帮扶残疾人的拳拳之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脱贫路上不掉队
在岳西县天堂镇,45岁的残疾人王三朋已经在镇上的亿嘉弘电器公司工作整整5年了,每个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而且现在还成了厂里的先进工作者。王三朋下肢有严重的残疾,只能依靠挪动一个木凳子来代替自己的双腿行走。“我现在主要是给电线装护套,难度不大,主要是坐着,用手来完成。”王三朋说,这样的就业机会,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有了尊严。
亿嘉弘电器公司是岳西县的扶贫工厂之一。这家企业现在有员工85人,而身体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就有近20人。“残疾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同样出色,他们的劳动和健全人一样有价值。”这家企业负责人说,作为岳西县的残疾人扶贫实训基地,当所有残疾员工进入公司后,都会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状况,安排适合他们的岗位,相对而言,他们的工作压力小、操作简便、安全系数更高。而企业在工资的计算上,残疾员工与健全员工享受同等的待遇。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推动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不让残疾人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掉队,我市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通过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辅助性就业、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形式,制定出台一系列积极的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进一步疏通残疾人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堵点、痛点,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市按比例就业人数达到5635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总额突破3600万元。
记者在市残联了解到,过去五年是我市残疾人脱贫攻坚力度最大、同奔小康步伐最快的五年。通过开发“阳光助残”就业基地、助残“阳光大棚”等扶贫项目,帮助3万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由40663户、118316人,减至15075户、36839人。
与此同时,我市将残疾人脱贫深度融入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单列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清单,通过扶持发展生产增收一批、资金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创业一批、教育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一批、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脱贫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改善一批、动员社会力量助残帮扶一批、宣传自强自立励志典范激励一批,有效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
精准服务享阳光
我市现有残疾人31.27万,涉及全市五分之一家庭、60多万人口。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关注残疾人事业,关心残疾人小康进程,关爱残疾人生存状态的改善。这其中,残疾人康复服务为7.5万残疾人带去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让他们共享阳光。
今年8岁的董博,出生20天后被查出双耳听力仅有100分贝。由于家庭贫困,无力承担救治费用。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他戴上了价值20余万元的人工耳蜗,并免费进入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接受语言康复培训。如今,他的听力与表达能力已经跟同龄孩子相差无几。从中心建立至今,1500多名听障儿童从这里重返有声世界。
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沐阳之家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起点自闭症儿童康复培训中心、潜山县丁琼语训部……一大批康复机构层出不穷,在全省率先推行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举措,促进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的公办与民办互补发展。目前,安庆市已完成了残疾人康复机构类别化、专业化和“PPP”服务模式的布局。全市共有15家省民生工程贫困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康复机构,实现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全覆盖。
我市还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在社区开展康复、推广简便、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使残疾人在家庭和社区得到便利、有效、持久的康复服务。据介绍,201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构建“服务机构+签约医生+残疾人”的工作模式。做到“六入户一转介”。截止目前全市通过评估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101645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75321人,服务率达74.10%。其中,重度残疾人、残疾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一户多残”家庭中的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通过政府代缴签约服务费,实现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
今年我市将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完成“到2018年底全市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达到65%”的目标任务,指导太湖县、大观区继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扎实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幸福生活有保障
“一枝一叶总关情”。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最牵挂、最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多年来,我市各地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惠残助残工程,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低保、残疾大学生补助,民生工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护理补贴、一户多残低保补贴等等,我现在已经全部拿到了。这些补助一年下来有近25000元,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这样的的帮助是巨大的。”家住经开区菱北街道的残疾人陆正平说起现在的生活无限感慨道。
体现在陆正平身上的温暖只是一个缩影。过去五年,7.53万人享受到基本康复服务;为6085名残疾学生、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补贴716.75万元;按比例就业人数达到5635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总额突破3600万元;开发“阳光助残”就业基地、助残“阳光大棚”等扶贫项目,帮助3万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由40663户、118316人,减至15075户、36839人……
一个个事实、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我市惠残助残事业的蓬勃发展,这背后,也彰显着我市社会各界关爱帮扶残疾人的拳拳之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5月3日,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定未来五年,我市将全力实施“4544行动计划”,以残疾人精准扶贫和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为抓手,以解决残疾人最迫切、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为着力点,推动顶层设计制度化。对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完善惠残细则,形成保障和服务机制。
推进住房保障、托养服务、康复、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10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惠及残疾人,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增强示范引领效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培育残疾人服务品牌,确保服务机构规范化。
与此同时,残疾人工作队伍也将更加专业化。我市将建立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选聘、培养机制,完善残疾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能力评价办法,完善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