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安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17-05-17 17:25:42 来源:岳西热线-岳西周刊 作者:储思思 点击:
政策扶持 “老字号”再上层楼
“我们村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但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缺少技术和经验,产茧量和蚕茧质量都很一般,蚕农只能挣些油盐钱。”斑竹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学介绍。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卢荣景将岳西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和群众工作联系点,1989年至2001年的12年内,先后16次来到岳西,并多次到斑竹村走访。了解到该村气候、土壤条件后,卢荣景提出要因村制宜,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要求。此后,斑竹村抢抓机遇,积极扩大蚕桑产业发展规模。1990年,全村桑园面积达到1200多亩。
农业部门从外地引进优质桑苗,鼓励农户种植,提升蚕桑品质,再上台阶。当时,蚕农每领一株桑苗只需缴纳6分钱。斑竹村还在养蚕大户中遴选出有文化、责任心强的人,经过培训考核,聘为蚕桑辅导员,为蚕农栽桑养蚕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那时候,我一个人发蚕种、收蚕茧、做指导,主要时间节点根本忙不过来,全靠镇上农业站和村里干部帮忙。记得1994年,村里有一户人家依靠栽桑养蚕,年收入达到近4万元。整个村发展蚕桑的势头热火朝天。”斑竹村老蚕桑辅导员王柱回忆说。
服务周到 困难期方兴未艾
1994年到2005年,受国际茧丝市场影响,蚕桑产业效益持续走低,出现大量毁桑现象,但斑竹村蚕桑产业依旧发展蓬勃,未发生一例毁桑现象。
1995年,斑竹村以养蚕大户为骨干,引导散户加入,在全县率先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合体,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调动蚕农发展积极性。合作社还向蚕农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蚕茧质量,降低蚕农养蚕风险。“当时,县农业部门免费向蚕农提供桑苗、肥料、方格蔟,缓解蚕农投入压力,还积极对接县内外龙头企业,为蚕农拉订单、拓销路。对确实不想再栽桑养蚕的农户,县农业部门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蚕农合理流转桑园,进一步扩大大户的桑园经营规模。”王传学说。
通过强化服务,1994年到2005年间,斑竹村成为岳西最大鲜茧集散地,全县90%的鲜茧都到这里进行交易,9家茧站在此落成。通过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斑竹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在全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县内外不少村到斑竹村学习交流,有效推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多措并举 示范村大展宏图
雨后初晴,斑竹村响堂组村民刘会琴家桑园,来榜镇农业站副站长张建国正在指导刘会琴栽插桑苗。“两行桑苗之间距离要栽得再宽一点,否则以后不好管理桑树……”
像张建国一样,来榜农业站的干部职工一到栽桑养蚕的季节,就前往桑园、农户家中,根据蚕农的实际需要适时进行技术指导。“除了平时的跟踪指导,镇上农业站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村里很多蚕农都在群里。张站长经常发一些指导栽桑养蚕的文章,还介绍省内外的茧丝行情,让我们及时了解情况,做到心里有底。”刘会琴说。
刘会琴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刘会琴丈夫身体不好,全靠子女在外工作维持生活。2015年,刘会琴在农业站的支持下,发展了5亩桑园,种下4000棵桑苗。一年后,这5亩桑园给她家带来平均1万元的纯收入,她家于2016年成功脱贫。
据统计,2016年斑竹村共有47户153人因发展蚕桑产业顺利脱贫。在农业部门及镇村的大力支持下,“家有五亩桑,脱贫奔小康”已成为现实。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来榜镇出台《关于加快来榜镇特色产业发展的决定》,把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对新建小蚕共育室、大蚕室和推广新品种取得较大效益的蚕农,给予表彰和奖励。2013年,斑竹村联系回乡创业大学生吴松青,以每百斤30元的价格回收废弃桑枝条,变废为宝培植黑木耳等食用菌。同时,斑竹村新建10亩果桑基地,探索蚕桑产业立体生产,延伸产业链条,以期通过多个路径提高栽桑养蚕的综合效益。
2016年,斑竹村共养蚕6035盒,产值950万元,蚕农人均收入4530元,占农户总收入的75%。“目前我们村蚕桑产业还存在机械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支持,打算引进自动热风循环烘干机,建成自动化烘茧站,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延伸蚕桑产业链,逐步打造以合作经济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强化服务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桑蚕产业经营格局。”王传学谈及今后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时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