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安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14-01-09 09:57:51 来源:岳西热线 作者: 点击:
蒋小送在教弟子们学唱高腔 储青摄影
岳西热线讯 也许在别人看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而在蒋小送自己看来这更多的却是意味着一种责任。从2008年到2011年9月之间,他不断地收徒教唱,首批亲传弟子有蒋灿煌等14名,传授的“岳西高腔”喜曲和正戏40余目。在他的倡导下,田头人为继承高腔成立了“三星灯会”,组织大批的年轻人参与学唱高腔。
“阆苑蓬莱,祥云瑞霭……耿耿丹心扶社稷……”,优美的舞蹈,原生态唱腔,热闹的伴奏,元月4日在岳西县田头乡文化站,蒋小送带领他的弟子们正在排练岳西高腔,准备春节期间为父老乡亲们献上一道古老的文化“大餐”。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岳西高腔,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青阳腔当时与昆腔齐名,人称“时调青昆”。清末以来,岳西高腔几度兴衰,处于濒危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岳西县政府曾组建专业高腔剧团,对岳西高腔进行传承和研究。但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史料损毁严重、民间班社活动萎缩等原因,岳西高腔后继乏人,再次面临绝灭的危险。
今年77岁的蒋小送老人作为国务院确立的岳西高腔传承人,成立了田头乡民间高腔剧社,在原生态的唱腔中融入现代元素,加入弦乐伴奏,改变岳西高腔清唱给人单调的感觉,让这个古老的戏曲重新焕发生命光彩。蒋小送于1948年春师从房叔蒋燕枋学唱高腔,并在高腔正戏《教子》里扮演晓六儿,当年才13岁。他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得到了观众一致的好评也得到老师的首肯,从此开始了他那长达65年的演艺生涯。
蒋小送在正戏《闹相府》里饰演吕蒙正,扮相俊雅,唱腔优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四面八方的乡亲乡邻争先恐后地赶到田头畈来看他的戏。1954年3月间,与田头远隔五十余里的太湖县黄岗的戏迷们专门请田头班社去演唱。蒋小送和其他演员们一道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赶到那里。当地群众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蒋小送老师及全体演员倾其所学,尽情演唱,竟一连唱了二十多夜,三十多个剧目,田头高腔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岁月无法掩盖岳西高腔这一古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2006年5月,岳西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过当地相关部门统计,岳西高腔现在保留着200多出剧目和100多出唱腔录音,全县能唱岳西高腔的民间艺人、专业演员仅几十人。也许在别人看来,国家级传承人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而在蒋小送自己看来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责任。
从2008年到2011年9月之间,他不断地收徒教唱,首批亲传弟子有蒋灿煌等14名,传授的“岳西高腔”喜曲和正戏40余目。每个曲目,他都亲自教唱,有的剧目竟不下百余遍,常常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在他的倡导下,田头人为继承高腔成立了“三星灯会”,组织大批的年轻人参与学唱高腔。
岳西高腔现存250多个剧目,演出的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喜曲”传入岳西较早但为数不多,剧情简单,内容实用,直接在各种民俗活动上表演,如灯会上唱《天官赐福》等。“正戏”则占据岳西高腔剧目主流,以明代传奇剧目为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表演时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围鼓”,属清唱,由五七艺人围鼓而坐,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另一类是岳西高腔表演中居主导地位的表演形式,化装登台演出。岳西高腔的艺人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
岳西高腔的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部分演出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戏俗”。比如“闹绣”用于“闹新房”,先在大门外唱《观门楼》,进大门后过中厅时唱《过府》,至堂轩落座时唱《坐场》,用过茶烟稍事休息后再进新房。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多年来,蒋小送不遗余力地参与教唱、传习活动,田头乡广大群众爱高腔、唱高腔的热情再次升温。县政府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组织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文艺汇演。蒋小送定腔选调,本着不断创新、古为今用的精神,依据传统高腔剧目《大赐福》腔调,稍加改动,填上新词,一曲新编高腔围鼓表演唱《欢歌农村新面貌》,唱响了整个县城。“路条条,水泥浇……茶拥抱,桑比高,……种田不交税……免费上学校……党恩比天高……”悠扬的高腔声从树荫里飞出,在山间到处回荡,传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