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广告热线:0556-2222226
新闻热线:0556-2183314 通讯员入口 公众报料 手机版
  • 新闻热线:
    0556-2183314  0556-222222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俗风情 > 正文

岳西高腔剧种史漫谈

2017-04-16 16:41:52     来源:岳西高腔网    作者:汪同元     点击:

(四)枯木逢春
 

    新中国成立后,五河王会明率五河高腔班于1950年冬就唱高腔戏庆祝翻身解放,引起岳西县委对这一古老剧种高度重视。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大力抢救和扶持。自1952年起,文化干部就开始在乡村搜集高腔剧目,采访老艺人,选派王会明出席安庆地区老艺人座谈会;组织业余高腔剧团,选拔优秀节目出席县、地、省展演及会演调演;接待王兆乾、陆洪非等省内外专家采访,得到省、地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关注。1959年5月,省批准成立专业的岳西高腔戏剧团。地区文化局选派陈华轩、罗爱文等专业骨干支援,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培养26名青年演员,排演了6种10出高腔折子戏向地委汇报演出,其中《思春》、《拜月》、《抱妆盒》选为参省向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节目,颇得好评;《安徽戏剧》发表了中共岳西县委宣传部长冯长禄的署名文章《青阳腔长出了绿叶》。其间,高腔剧团剧目组搜集整理校订明、清抄本,集成岳西高腔剧目200余出;记录高腔老艺人的唱腔资料;剧团老艺人应省徽剧团之邀赴肥口授高腔音乐资料。此外,剧团还进行了乐队体制改革(增加管弦民乐)和男女声分开演唱等许多艺术改革实践。其中,《匡孤》的新编唱腔,其典型唱腔已被时白林等多位黄梅戏作曲家选为创作素材,为舞台剧、电视剧、电影戏曲片作曲。1960年10月,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县高腔剧团并归岳西县剧团(保留高腔小组),1964年冬古装戏被封箱,岳西高腔在城乡的舞台演出遂告中断。在“文化大革命”中,城乡所存岳西高腔剧目、音乐资料被视为“四旧”而焚毁殆尽。

(五)劫后重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文化部门再次着手抢救高腔艺术遗产,在白帽、五河率先恢复高腔演唱小组,接着柳畈、田头、茅山、向山、菖蒲、横河、道义、双畈等地高腔艺人也在组班演唱,部分艺人还新收艺徒,岳西高腔在民间再度薪火相传。
      1985年,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国务院“十大集成志”编纂工作启动,给岳西高腔的全面抢救保护,带来绝好的时机。县文化局迅即抽调专业人员组成编辑班子,对县域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尤其对岳西高腔展开重点深入系统的资料采集与理论研究。重新搜集高腔剧目,记录、录制高腔音乐资料,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研讨,在剧种史、剧目、音乐、演出、习俗等方面建立起较完整的理论,撰写有关岳西高腔百余篇志书释文和记录的百余首唱腔曲谱及部分折子戏,分别入编国家《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曲艺志》、《曲艺音乐集成》以及多部地方志、专业志,已由国家出版社陆续出版。其间,班友书撰写的岳西高腔辞条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多部国家辞书;岳西与省、市艺研单位合作将现存岳西高腔剧目编成《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卷,180出50多万字);县研究人员撰写的多篇岳西高腔学术论文,数次出席国家学术研讨会或由国家学刊发表、出版;多位参加编纂集成志书或撰写高腔论文的专业人员,多次获部、省相关单位及学术团体的表彰与奖励;《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及省市党报发表多篇专题文章呼吁保护抢救岳西高腔,推介为此做出成就的人物;省、市电视台分别为岳西高腔制作专辑在各自戏曲栏目播出;文化部门、高腔演唱者多次接待北京、上海及省内外专家来访,进行了学术交流。这一切,为岳西高腔的活态传承搭建了稳实平台。
      2002年,五河高腔围鼓班老艺人的“围鼓坐唱”与县剧团的高腔折子戏《过府》,同时参加县“民间文艺展演”,在城乡引起良好反响,从而激活了沉寂38年的高腔演出活动。《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拍摄专题,为抢救岳西高腔发出呼吁;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栏目,录制“岳西高腔专辑”播出,予以呼应;此期还整理改编的高腔折子戏《龙女小度》参加全省“小戏调演”,阔别43年的高腔古剧在省城高调亮相,博得好评。共7人获得演出、音乐、演员三个奖项。这些都对岳西高腔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介作用。

(六)保护与传承
 

      2005年,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年。同年7月,安徽省文化厅确定岳西高腔为省级首批申报项目。岳西的申报材料分别以文字和电视画面,全方位阐述和展示岳西高腔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与现状、现存艺术遗产和今后的保护规划。省专家组对岳西高腔这一申报项目及申报材料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年12月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公示。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岳西高腔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0月,岳西县政府专设“岳西高腔艺术中心”,作为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2008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蒋小送和王琦福两位老艺人为首批“非遗”项目(传统戏剧)岳西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县政府特批恢复岳西高腔剧团建制,与县黄梅戏剧团一个单位两块牌子。2010年,岳西县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为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将岳西高强艺术中心和岳西高腔剧团合并,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至此,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步入一个新阶段。
      县高腔剧团作为专业保护单位重在舞台演出。近几年,县内在外省市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及送戏下乡,都安排有高腔戏的演出,“旅游节”、“民俗文化节”、“同乡会”等都见高腔古曲的倩影。在艺术上还选择部分剧目配置新型乐队,审慎的进行艺术改革,促其登上“大雅之堂”。2006年,改编《戏仪•夜试》应邀参加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晚会展演,古老的高腔艺术首次登上央视荧屏。
      岳西高腔已历300余年,其剧目、音乐和演唱形式、生存方式,均已烙上明清时代的文化印记,存储着明清戏曲的古老信息,是明清戏曲艺术的“活体”。此外,岳西高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深深融入岳西的民俗文化之中。因此,岳西高腔有着戏剧学、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
(编辑: 汪彪 )

相关热词搜索:岳西高腔

上一篇:杜鹃花,我心中的花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本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编辑入口 | 服务热线:0556-2222226
岳西周刊社  岳西热线编委会  主办  岳西县创联网络公司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4-2018 ahyx.cc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岳西热线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刘光耀 网站备案: 皖ICP备07009582号 
岳西热线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6-2183314 举报邮箱: ahclwl@163.com
岳西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电话:0556-2188512 邮箱:yxwxb666@163.com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