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助蚕桑产业转弱为强
2015-06-02 17:14:20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作者:刘刚 点击:
我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居全国第七位。 “十一五”以来,茧丝绸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省近80万亩桑园,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两大蚕区,岳西、潜山、金寨、霍山、金安、裕安、绩溪、泾县、歙县、黟县、青阳、肥西、太湖、颍上15个县(区),占全省总量的95%左右。
省蚕桑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蚕桑所所长范涛告诉记者,目前我省蚕桑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蚕桑专业户太少,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不高。桑园及养蚕生产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缺乏专业化原种场。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不健全。蚕农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偏低,优良桑树品种及种植技术推广网络建设有待加强。
范涛告诉记者,根据这几年的研究,建议蚕农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
开发建设桑文化园:可开发桑树盆景、蚕沙枕、桑叶茶、桑根雕带动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业,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带动乡镇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发展。以桑产品深加工,带动果业的发展。引进果桑加工企业,研发桑椹汁、桑椹醋、桑椹果酱、桑椹酒、桑叶茶等系列产品。
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建设优质原料茧基地:示范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簇等新技术、新蚕具,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在岳西县、霍山县、青阳县、颍上县建设桑苗繁殖苗圃,实现桑苗就地供应,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
桑枝菌生产:据估计,每年每亩桑园修剪可产桑枝1000至1500公斤,可充分利用桑枝培养黑木耳、香菇、灵芝、竹荪等食用菌,桑枝菌具有药用功能,口感香脆,而传统的以包谷秆、稻草作菌料生产的食用菌吃起来比较绵。桑枝菌正广受市场青睐。菌渣倒在桑园,可做有机肥。
桑园套养:桑园鸡、鸭、鹅等家禽具有体型紧凑、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等特点,桑园鸡的生长周期短,桑园放养在90天左右就可以出栏,很好的利用了桑树休眠和生长缓慢的间歇时机。每亩桑园可饲养600只,一年可以饲养两批,每只鸡增收2元,每亩桑园可以增收2000元。家禽通过啄食、践踏,抑制了桑园的杂草生长,除去了桑园里的害虫;家禽粪的回园入土,增强了桑园的肥力,做到了免除杂草和施肥的两省力,可以节约管理成本200余元/亩。
蚕桑体系首席专家
范涛研究员(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0551—62826686)
家蚕育种专家
黄德辉副研究员(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0551—62826576)
蚕桑生物技术专家
孟艳教授(安农大生命科学学院0551—65786360)
病虫害防控专家
徐家萍研究员(安农大生命科学学院0551—65786360)